第四版:文化总第2299期 >2020-12-18编印

铺到家门口的柏油路
刊发日期:2020-12-18 阅读次数: 作者:张芹芹

“多少落寞惆怅,都随晚风飘散,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……”每当我哼着这首曲子走在现如今村子里干净、平坦的柏油路上,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村子道路的变化。

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,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,是在自己的村子里读的,那时自己村里同龄的孩子就有三十多个。随着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,人口质量提升数量得到控制,村子里同龄的孩子没有以往那样多了,附近三里地五里村的小学也被合并到一起。上小学三年级时,我需要到三里地以外的村子去读书,交通工具是自行车,我个头矮小,爸爸却给我配了辆和我个头不相配的带大梁的自行车,我在车座上够不着脚镫子,只能在车大梁上骑。最困扰我的不是大个头的自行车,而是村子里的坑坑洼洼的土路,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”,是那个年代农村土路的真实写照,一到下雨天,推着自行车出村非常困难,需要随身带着小木棍,随时剔除粘在自行车瓦圈里塞的泥,泥塞多了,自行车轱辘不转,只能用尽全身力气平移,有时实在推不动,就急得只哭。每到下雨天,妈妈也总会穿着雨靴踩着泥泞的道路到村口去接我放学,帮我推自行车。第二天早上,需要早早地起床把自行车推到村口。有时下的雨太大实在进不去村子,就把自行车放到村口的玉米地里。

像这样,关于村子泥泞道路的故事还有很多。比如,我们村八十多岁的退休老教师,在下雨天突发心梗,拨打了120后,救护车停在村口没有办法开进村子。把家里人急得团团转,“一人被困众人帮,一家有难全村扛”,十几个庄乡爷们踩着泥路,用小床当担架硬是把退休老教师抬到已经来到村口的救护车上。望着远去的救护车,再低头看看脚下,庄乡们不由得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傻笑。为了赶时间救人,庄乡们的鞋都被粘在泥路上了,只能赤着脚回去找自己的鞋子。退休老教师病好后回村感谢父老乡亲们的救命之恩,他说村子里老庄乡们再好也要回县城住了,担心再有个急病出不了村。

还有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,一九九几年,那是我们村集体养蚕致富的时候,晴天时,出村到地里采桑叶还好说,无非就是颠簸、有尘土。一到下雨天,采桑叶特别困难,就会难坏大人们,如果不出去采桑叶,蚕挨饿就会不生长,去地里吧,脚拔出来了,鞋留在泥里了,几百米的路需要走很长一段时间,妈妈都是穿着雨衣光着脚去地里,采完一兜子背回家,再回去接着采。

那个年代,像这样发生在我身边的关于村里泥路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。

“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,中国要富农村必须富,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”,党和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。现如今,村子里干净、整洁,柏油路直达家门口。村子里都盖起来宽敞明亮的房子,24小时有自来水,家家户户有太阳能热水器。垃圾桶配备到位,垃圾车每天及时运走垃圾。墙上漂亮的墙绘,健身广场,送文化下乡、送戏下乡、每年县里还搞广场舞比赛,农民们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。厕所也被免费改造成生态环保厕所,不再臭烘烘的苍蝇乱飞……

只不过短短的几年时光,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我的村子也奇迹般地改变着。尤其是村子里路的变迁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,它在短短的二十年里经历了泥路、沙路、砖路和柏油路的变迁过程。

家乡公路的变迁史,步步有声、声声有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