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版:文化总第2427期 >2022-07-01编印

薄姑新探
刊发日期:2022-07-01 阅读次数: 作者:刘炎勃

三、从薄姑氏族的发展轨迹看她的历史贡献

东夷人先祖少昊,以鸟名官,设“五鸟”、“五鸠”、“五矢鸟”、“九扈”,共二十四种鸟,分管季节、节气、农业、手工业。社会管理,由“五鸠”分管。五鸠之首,官为“司徒”的祝鸠氏,就是薄姑氏族的先祖。以上二十四鸟官,分工明确,各司其职,“把一个国家式的原始部落治理得井然有序,使‘民无淫,天下大治,诸福之物毕至’。”(《山东通史·先秦卷·列传》445页)开始迈进文明社会的门槛。作为分管社会事务的身为五鸠之首的薄姑氏,当然功不可没。

至炎黄二帝分别由黄河中游沿河东下,与挥师西进的生活在山东海岱地区的东夷人首领蚩尤部落,在黄河下游经过两次大战,由碰撞到融合,形成夷夏联盟。此后,少昊部落臣服于黄帝,薄姑氏族也就成了夷夏联盟的主要成员,成为华夏民族的最早成员之一。

薄姑氏族(祝鸠氏)与爽鸠氏族始居之地——鲁北平原,今黄河入海处,原是著名的黄泛区。大约距今6000年前后,鲁北平原基本形成,才陆续出现了大汶口文化居民的踪迹。后来,东夷人的另一位杰出领袖大舜(虞舜),带领包括薄姑氏族、爽鸠氏族等东夷先民,在这一带生活,生产,领导治水。开创了以河(黄河)济(济水)地区为中心的东夷文明,为鲁北平原的开发、排出水患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虞舜,中国远古传说中是继唐尧之后的又一位“圣君”。他虽不属嬴姓,却是继少昊之后的又一位东夷人的杰出领袖。他执政期间,大胆启用了尧时治水失败的鲧的儿子大禹,取得了治水的成功。大禹在治水中,重用了一位才能出众的优秀人物——伯益,实施了“掘地而注之海”的方法,疏九河,导水患,取得了治水工程的伟大胜利。

伯益,又名柏翳,大费。嬴姓,东夷人。少昊氏族后裔中的重要人物。也是后世嬴姓各支的共同祖先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载:“女华生大费,与禹平水土。已成,帝锡玄圭。禹受曰:‘非予能成,亦大费为辅’。”相传伯益后裔蜚康次子恶来,善骑马,得幸与周孝王,被封于秦地——陇西秦亭。其后裔在此建立了秦国,即后来“战国七雄”之首,统一华夏的秦王朝。(《史记·秦本纪》)。此说,为“今滨州是先秦齐文化与嬴秦文化的始源地”之说,提供了又一佐证。

 薄姑氏族自少昊时代“以鸟名官”,官居“五鸠”之首的司徒,(在大济口文化——龙山文化之间),一直到周公东征(成王东征),薄姑灭国,大约2000余年。几乎跨越了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(西周封建说),在这漫长的历史当中,薄姑氏族生活在鲁北平原,以惠民、阳信一带为始居之地。至殷商时代,相继吞并了济水以南的逢伯陵氏等诸侯方国,其境望扩大到今滨州、东营,乃至潍坊的广大地区。利用这里土地肥沃、气候适度、依海傍水(黄河、徒骇河、济水)等优越的自然条件,苦心经营开发,成长为东夷各部落中最强大的氏族方国,位居东夷方国之首。为后来齐国北疆的农业、手工业、渔盐业、航运业,乃至植桑养蚕业的发展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。

同时,薄姑多战的历史,东夷尚武的传统,不仅成为齐国尚武重兵的历史传统和兵学文化的重要基因,更重要的是薄姑氏族多年的战争经验和兵学理论的积淀,为后世的兵学圣典《孙子兵法》在这里问世,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理念,为惠民县,乃至滨州市的历史文化增光添彩。

综上所述,我把薄姑氏族发展轨迹梳理如下:薄姑氏族远在少昊时代,是少昊部落的东夷氏族。少昊以鸟名官之后,成为“五鸠”之首,官为司徒的祝鸠氏族。祝鸠即鹁鸪。自此,这个氏族便以鹁鸪为图腾。鹁鸪音转为薄姑,便以薄姑为国名,立为薄姑氏方国。其始居之地就在鲁北平原今惠民、阳信、沾化一带,与始居于黄河以南今博兴一带的同时为官的爽鸠氏隔河相望。

炎、黄二帝先后与东夷部落先祖之一的蚩尤碰撞融合,形成夷夏联盟之后,少昊部落归服黄帝,融入夷夏联盟。薄姑氏族也随之融入夷夏联盟,成为中华民族最早成员之一。

至虞舜时代,地处鲁北平原黄泛区的薄姑氏族责无旁贷地参与了“大禹治水”。不仅为中华民族第一次战胜自然灾害的伟大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,而且对鲁北平原的后世开发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
随着历史的推进,薄姑氏族方国相继吞并了周边曾属于爽鸠氏、季   氏的逢伯陵氏等诸侯,发展为首屈一指的东夷强国,对殷商构成威胁。引起了“商克东夷”的连年战争,被商征服。西周“翦商”之后,薄姑又参与了“三监叛乱”,被周灭国。连年战争,虽惨遭灭国之难,但多年的战争实践的积累和兵学理念的积淀,不仅为后来齐国尚武重兵国风的形成,有着重要影响,而且为后世兵学圣学圣典《孙子兵法》在这里问世,提供了重要素材。由此足见,薄姑氏族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,做出了不朽的贡献,留下了浓重的一笔。

(完)